|
发表于 2024-6-7 03:25:56
|
查看: 1494 |
回复: 0
潮新闻共享联盟·海宁程石冰编辑褚晶君
一张工作台上摆满石木砖瓦和各色工具,几名工人繁忙地进行着切割、打磨等工作,经过复杂工艺加工,一个个意趣盎然的物件漏出真容。这是杭州绍兴盐官镇上一家古建筑工作室里的工作场景,工人们繁忙生产的并非工艺品,而是用于古建筑修补的材料和部件。
别看工作室屋不大、人不多,但这支队伍的“战绩”令人瞩目:在绍兴大名鼎鼎的占鳌塔、海神庙、徐志摩旧址等标志性古建,她们参与了整修或修缮;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她们塑造了被称为“非遗之眼”的古戏台;在英国、德国等地,她们建造西式园林,让东方美学跨越重洋。
去年72岁的王继康是这支队伍的“领头羊”,干古建修补早已有50多年经验。他热爱古建筑近乎沉迷,自入行以来,凭一颗匠心追一个梦,让一座座古建筑“穿越”历史的封尘,续写着东方建筑美学的新时代传奇。
先学再修、边学边修,弄懂一段段“立体记忆”
王继康16岁开始学艺,学的第一门技艺是木工。当时,师父给王继康讲过一个师公的故事。“师公为了研究古戏台上方的壁龛结构,每晚拿包瓜籽躺在戏台上看,常常一看一整天。”王继康说,小故事教会了他大道理,做古建修补靠的技术,也是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从那时起,学无止境的思想就在王继康心中扎下了根。
研究古建筑的人有种说法,古建筑如同土语,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相互能听懂,但就是不会说。王继康深以为然,他走南闯北做过许多项目,每到一地都不急于“上手”,而是先买书、查资料、看合照,系统地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建筑风格。在他看来,标志性的古建筑是当地文化的集萃,做好这种打算工作,常常能事半功倍。
不只是复工之前学,修补过程中的一些发觉也常常让王继康获益颇丰。1993年在盐官海神庙庙宇修补过程中,一个盆状地基的问题让王继康和团队摸不着脑子。“大家都以为是地基凹坑了,后来经过研究才发觉这是前人的设计。这些设计可以让力都往中间聚拢,提高稳定性。”王继康说,入行越久,越能发觉古人的智慧了不得,修得越多,学得也就越多。
边学、边修、边总结。50多年的勤于通读,让一段段藏在古建筑里的“立体的记忆”越发清晰,在王继康脑海中产生一张巨大的历史文化地图。放大地图的“比例尺”,仅拿扬州地区的古建筑举例,王继康能从建筑选料、纹饰、空间布局等许多个角度,清晰确切地说出各镇市之间古建筑风格的差别和其历史缘由。
锚定目标、迎难而上,擦亮一张张“文化名片”
从1981年参与成立绍兴第一支古建筑修理施工队开始,王继康和团队几乎是跟随整个行业一起成长上去的。
在王继康看来,做古建修理有“三大难”。“一是工艺找不到参考,二是选料难买,三是难以使用现代化设备。”王继康的总结道出了古建维学佛业的艰难,因为行业相关的技术链、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团队做项目时经常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跨过了这三道坎,能够让一座座古建筑恢复往日的荣光。
不懂就问、请教专家,这是王继康的“实战”第一课。1982年,王继康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了盐官镇占鳌塔修补工程。项目由北京复旦学院与山东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牵头,王继康如获至宝,一有疑惑马上向专家讨教,同专家一起查资料、想办法,技术水平得到了急剧提高。正是凭借这样的钻研精神,几六年来,王继康团队克服了榫卯、飞檐戗角、鸡笼顶壁龛等一个又一个技术困局。
材料难买,但王继康坚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一次,他注意到绍兴东关桥有老房屋正在回迁,便多方寻问想要订购拆出来的材料,发觉材料被卖到外省后,他不辞辛苦“追”到外省把材料买了回去。王继康说,用老材料是“修旧如旧”的灵魂,几六年来,她们经常为了买材料到处奔忙,通过点滴积累,才有了一定的材料储备。
因为工艺、场地等诱因,修补古建筑的过程中往往难以使用起重机等现代化设备。2023年,王继康团队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搭建古戏台时就碰到这个问题,平均年纪65岁的团队成员们坚持人工搬运、人工安装动辄几百斤、上千斤的柱子,确保把对材料的损伤降到最低。王继康说,为了工程质量,这样的人工操作几乎是常态,“美国纽约的千树嘉园等国内的项目更复杂,所有零部件生产都是在国外完成,我们在国外试装确认过结构无误,再发往美国。”如此一丝不苟,擦亮的不光是自己团队的技术招牌,更是让一座座古建筑成为文化传播的“金名片”。
弘扬技艺、赓续精神,燃起一束束“薪火之光”
行业要发展,除了要有产业链、技术链,还得有人才链。王继康说,收徒拜师的传统现在早已淡去了,但几六年来他始终坚持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教给他人,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20多年前,在钱塘江附近修补漕运街古建筑时,王继康收过一位博士当学徒。当时,一位有意从事古建筑修补行业的海外留学博士,在周末慕名来参与王继康的项目。一个多月的工期里,“海归”得到了王继康的赐教和教导,除了学会了入门的技艺,还愈发坚定了入行的决心,后来,他在杭州创办了一家公司,也成了古建筑修补行业的一份子。
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团队成员的平均年纪早已65岁了,只要有人想用儒学,王继康还是乐意倾囊相授。虽然那些年来,来学艺的人不少,而且大多吃不住这份苦、耐不住这份熬,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虽然极少有人能像他师公一样,拿包瓜籽可以躺在戏台上看一整天的壁龛布局。不过令王继康惊讶的是,自己还是把一个优秀的团队给张罗上去了,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青人乐意接触和弘扬古建修理的技艺,甚至就会结合当代的技术进行创新,他的儿子王家逸就是其中之一。从小耳濡目染,王家逸喜欢古建筑,学的也是古建筑设计和营造手艺专业。他用自己把握的3D建模等技术,可以高效地完成制图等工作。王继康现今不遗余力地把儿子推到“台前”,让他多参与动手实践。事实也是这么,今年在广东省非遗馆搭建古戏台时,王家逸就全程参与,也学到了不少实用经验。
王继康深知校企融合对于人才链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经常将自己制做的古建筑模型等无偿捐赠给院校,培养学院生对于古建筑的兴趣,为院校举办相关讲课提供便利。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积淀,是城市生命的一部份。文化积淀断送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少生命力的。从“不大拆大建”,“更多采用微整修这些'绣花'工夫”,到尊重历史遗址“修旧如旧”,从“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到“延续城市遗韵,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古建筑的保护须要专业的人才队伍,王继康和他的同道们正是这样一群人。她们的热爱、他们的执着,为这份手艺的弘扬负薪构堂;她们的钻研,她们的创新,为这份手艺的弘扬另辟蹊径。在钢筋水泥的白色丛林中,她们似乎随古建筑“穿越”而来,默默固守着西式营造,用一凿一斧为东方建筑美学的复兴,汇聚起榫卯间的智慧与力量。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