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1 20:17:26
|
查看: 1436 |
回复: 0
海宁粽子博物馆,海宁市有哪些特色小吃?
海宁是浙江省嘉兴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寓“海洪宁静,海涛宁谧”之意,是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那里有名的特色小吃有:
高阳桥粽子,海宁缸肉
长安宴球,松花糕,凉粉
菜花鱼蒸蛋,肉烧卖
盐官汪菜,斜桥榨菜
芽麦圆子,八宝汤等
嘉兴有哪些风俗?
端午吃粽子 养蚕
春牛会
亦称打春、鞭春、打春牛。此俗各地流传久远普遍,打春已成为立春的代名词。嘉兴旧时举行此仪式甚为隆重,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古禾杂识》等书记载:官府先于冬季用桑木扎骨架,塑成泥牛,按新年的天干地支,用不同颜色彩绘牛身。至立春前一日,知县率士绅乘轿列队、鸣炮奏乐至东塔寺,祭拜“芒神”迎春牛游行返署。在东塔寺,先遣乞丐扮成春官,穿袍服跪道旁迎接,又找男女农民携农具到场,觅少年儿童作摇船采菱表演。泥牛由青壮年抬之,百余人列队疾驶过街,沿街居民以果品米豆抛牛,以掷中者为吉利,名曰“打春”。次日立春日,在府堂由官府人员持彩杖将牛打碎,名曰“鞭春”,乡民竞拾土块用以围桑树根,说是可使桑叶茂盛。嘉善的春牛会与嘉兴不同,立春日由官府举行仪式,鸣炮奏乐至校场,迎事先准备好的一头健壮活牛回府,并在场中向牛祭拜。这一风俗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农业的重视,以牛作为农业的象征,用打春牛寓“迎春天,祝丰收”之意。
甩火把
又称“烧田蚕”、“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一般均在农历元宵节(正月十五)黄昏时举行。农民用稻草扎成小把,由青少年高举,点燃成火把,在田中奔跑,甩上摇下;也有在田中烧茅草、英白草、荸荠叶的;有的持着火把在田中边跑边喊:“我家田里三石六,你家田里三蚌壳,我家田里白米堆,你家田里砻糠堆”俚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自私心理。
甩火把是古代社会刀耕火种的遗风,流传至后代含有祈求丰收兼有娱乐之意,同时认为燃火把火堆可杀灭越冬害虫。此俗最晚在宋、元即已流行。明崇祯《嘉兴县志》载:元宵前后“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解放以来,此俗仍未废,公社化时期,有些生产队的青少年也烧火把,娱乐之意已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才渐废,然海盐等地冬春仍在田中集杂草堆子夜间烧之,已不限于元宵夜。
祀田蚕与斋天
两者均为远古遗风,都以天(众神)为祭祀对象,都是不属于宗教信仰的民间祈丰收活动,是远古文化现象的“化石”。
祀田蚕 清末明初尚在嘉兴、桐乡、海宁等县郊区广泛流行。其仪式在旷野举行,每次要进行两、三天,程序甚为复杂。凡农桑歉收之年,于冬季选祭地,次年农历二月吉日搭祭台,供祭品祭众神。祭台前以长木梢作骨,外扎稻草成宝塔状,曰柴宝塔,高数米,四周用绳固定,送神毕由强壮农民拉倒柴塔,按倒地方向卜丰歉,祭祀长达一昼夜。除祭神外,还有奏乐、唱书、送龙舟等项目。仪式中必有神歌先生主持唱神歌“赞符官”,并由主东君(乡村长老)操办。这是源流古者在佛道教兴起前就有的民俗活动。解放前后只在郊区建设乡一带流行,其保留的遗风已不完整。
斋天 即祭天,是大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上天给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活动。此俗古老,盛行于殷周,为中原文化现象,清以后逐渐消亡,现在已少见,唯嘉善留存有“斋天”活动,保留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遗风。嘉善王家埭等地近年还在春秋季举行“斋天”一两次,每次、都是全村出动,各户准备香烛祭品,在村中通宵祭祀,燃烛诵经直到天明。其特点是,请道士先生主持赞神,此道士先生不是道教的道士,实际是民间赞神歌手,仪式中由其请神、“发遣”、“燃香桥”、领祭、唱长短篇的赞神歌送神,其格制保留远古之风,整个祭祀活动由老年妇女组织的庚申会负责,妇女起主要组织作用,为别的风俗活动所少见,学者认为“恐与古俗有关”。
祭田祖
民称“祭田公田婆”,实际是古代祭后土之遗风。解放前农村有此习俗,有的地方田边立小庙曰田祖庙,于庙前致祭;有地方径于田边祭之。此活动大都在清明前后、插秧前后、夏至时及秋收开镰时举行,备线香、黄纸、肉饭等拜祭,致祝祷及叩谢之辞。清明时曰“许愿”,插秧时曰“尝甜头”,秋收时曰“还愿”。夏至时祭者穿蓑戴笠,祷雨水充足;秋收时插黄熟稻谷于供饭上,有荐新享神之古意。清同治、光绪年间,温、台、绍移民来嘉兴垦荒者渐多,在余新建翻田庙,常年供田神,今其地称翻田庙村。
庆作物生日
旧时民间相传花果粮菜均有生日,民俗学家以为此是古代对作物崇拜的表现,解放前嘉兴有此风俗。古时各地均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嘉兴府志》载,是日“俗以为百花生日”,并说:“花朝日晴,则百果多实”。旧时民间于是日多用红纸或红布条系于花盆或花茎枝上,以示庆贺,亦有的用红纸制旗帜、纸伞插于花盆中。嘉兴郊区王店一带多于是日吃糖糕和甘蔗。农村还有于该日为桃树做生日的习俗,都由妇女在果上贴红纸,裹以稻草,于枝叉里压石头,扶树唱:“桃子今年多哦?多呃!桃子今年大哦?大呃!桃子今年蛀哦?弗蛀!桃子今年脱哦?弗脱!”甚动听,唱毕举小竹刀向树砍一刀。砍树的本意是用威胁的手段迫使果树多结果实。马来西亚、日本以及我省的东部等地,均有用刀斧砍果树(仅为动作并非砍断)的仪式,嘉兴风俗与之如出一辙,都是来源于古代的巫术催生仪式。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七为菱生日,初八为稻生日,初九为豆生日,初十为棉花生日,有“七菱八谷九豆十棉花”之说,以各日晴好为丰收之兆。
开秧门与关秧门
插秧是稻作的开始,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最受农家重视。旧时此日饮食较丰盛,农民在家中设三牲祭“田土地”,食团子、糕,寓家庭团圆、农事“步步高”之意。又必食鲞鱼,并掷鲞鱼骨作卜,以之卜雨晴。开秧门时,农民颇多忌讳,如插第一行秧时不得开口,不互传秧把,不可把稻秧甩在别人身上等。插秧至田头有余秧全插在田岸,表示今年多粮(实亦供耘田时补株用)。
插秧结束日称为关秧门。是日必须安排在天晚前完成插秧,如人力来不及亦须请工帮助,如至天黑则认为不吉。嘉善一带有请田歌手于是日唱歌风俗。请人种田的则须于关秧门日办一桌酒菜,吃“关秧门酒”。关秧门后,出嫁女回娘家省亲,民谚云:“插好黄秧,看望爷娘”。
抢水与祭车神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云:“小满动三车。”水车例于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行于海宁一带,有演习之意。多由年长执事者约集各户,确定日期,安排准备,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动,燃起火把于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汉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于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祭拜之,特殊之处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时泼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以上旧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求雨
旧时天旱无雨,各地都有求雨之举。古时嘉兴一带求雨,以“龙”为对象,反映了原始信仰对传说中的龙的祟拜。其仪式有请龙、晒龙(如祈求无效就把龙王塑像抬出来曝晒)、还龙(如下雨则举行龙会送其还庙)等。嘉兴城郊多在三塔的顺济龙王庙举行求雨活动,后来偶像转换,有些地方也向“刘猛将”、“关公”等求雨。解放前平湖全塘一带抬刘猛将出巡,沿海滩至乍浦陈山龙揪泉边,以鱼虾投泉祭神;乌镇一带抬关羽部将周仓的塑像,插柳枝,穿蓑戴箬曝于烈日中;嘉善大云、惠民等则晒龙王神牌;海宁斜桥等地则由僧尼捧观音木像,敲木鱼磬钹沿街求雨。旧时民众求雨反映了对自然的依赖和无奈,官府及迷信职业者则用以愚弄群众,扩大迷信,甚至藉机敛财,成为恶俗。
扫晴
旧时逢积雨,农家妇女剪纸为女形手持扫帚,悬于屋檐下求晴,称为扫晴娘。元代已有此俗。
做社
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至春秋时,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载于《诗经》、《礼记》等古籍。据西汉《淮南子》等书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伴以歌舞,并一起聚餐。此俗近现代各地多已消失,平湖、海盐一带仍保留遗俗,称做社,亦名结社。清《平湖县志》载,“春分社,田家醵钱为会,牲醪祭神,以祈丰稔 。秋分社,田家又醵钱为会……以祈丰年”。其大致格局较古时相似,所祀神灵则由社神变成庞杂神灵体系。现代平湖做社日期,春社在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举行,称“元宵社”、“牛社”、“春苗社”等;秋社在七月初七起至七月二十,也称“秋苗社”、“太平社”,其日期似仍用周朝历法,其仪式特点是以古老的宗教职业者“太保先生”为赞礼人。结社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七、八户至二、三十户结合,各户轮值为社主,亦 称当社,负责置祭品、酒礼、 �l幛(即神像,有36尊之多,混杂孔子、玉帝、观音、关公、财神等,唯无佛像)、香箔等,社日抬着奏乐至附近社庙祭拜,次日分享酒肉斋品。在此日,以社主家为聚会所进行活动,以太保先生为赞神人。致祭中,太保领路,领众行礼,唱“请符官”请神,中间由太保(在社主家)“唱锣鼓书”娱众,称“说因果”,“封神榜”、“说唐”、“说岳”及才子佳人书目皆有,已非远古内容。复次太保唱“送神歌”、焚化纸锭、神妈,太保致词,结束仪式。做社风俗中,太保处于突出地位,太保当系古太卜的传讹。我国自殷商时即有太卜,历代专管卜巫之事,太保’也即巫师的变形,即所谓沟通鬼神者。做社与卜巫结合,其时必在上古,遗传至今。至现代平湖仍有以太保为职业者,而且出了著名的“天下第一军”首领太保阿书,全国属罕见。平湖现代多已只做春社,四乡出产生姜,秋天姜熟时亦做社,称“青姜社”,不供“神妈”。解放以后,庙宇多废毁,做社仪式改在社主家举行。1962年前后,此俗终于消失。
养猪羊祭祀
旧时嘉善等地于除夕夜,在猪舍置方凳摆香烛致祭,名“斋猪栏”;桐乡百桃等地初养羊或养羊中遇羊病弱时,备蛋鱼肉等请棚头神,均表现了小农祈祷养畜平安的愿望。
息夏
旧时农历六月初六,农事稍闲,农民于是日休息,食馄饨、南瓜等,出嫁姑娘于是日回娘家探望。现时耕作制度改变,农村多于“双抢”结束后才休息。是日旧俗“浴猫狗”,现时有的地方仍说是日为“猫狗猡猡生日”。
记忆中妈妈的味道是什么菜?
妈妈的味道就是一种忘不了的情节,因为妈妈的手艺早已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储备下了印象。所以说只要是这道菜,马上你就会想到妈妈做的是最好吃的,现在我一提到这个题目,马上就想到我妈妈给我做的羊油卷洛馍,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味道,估计你们一般人没有吃过的。外焦里嫩,回味无穷是真实的感受。
烙馍 (luǒ mō)是徐州方言的发音,其他地区称之为单饼或薄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相传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在徐州地方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清代顺治年间,方文“客居彭门”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饼,黄黍杂豆炊作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得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烙馍 (luǒ mō)是徐州方言的发音,其他地区称之为单饼或薄饼。烙馍作为一种徐州特有的面食,相传起源于楚汉相争时期。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在徐州地方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清代顺治年间,方文“客居彭门”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徐州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饼,黄黍杂豆炊作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得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广为流传的烙馍在河南、苏北和皖北逐步发展为特色面食,形似煎饼,口感、材质、制法不同,因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
春夏秋冬,街头巷尾老奶奶更乐于弄个烙馍摊子,用木头生柴火,架上乌黑的铁鏊子,和好面的面盆,擀面杖下的面皮薄如纸(1mm),从案板被挑到鏊子上,在柴火的劈啪声中飞舞的竹批把面皮翻动,最后放到保温的竹篾框子里。四季如歌,在苏北徐州市内的王陵路上,有家烙馍摊子前放着块宣传板,写下烙馍的传说故事,在吃到面的时候,更想到当年老妪手巧、老汉急中生智的军民互拥的动人故事。烙馍吃起来劲道且富有韧性,某种意义上说,也正象征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今虽然烙馍不能挣多少钱,烙烙馍这套做饭的手艺仍然活跃在少数街头巷尾。娘俩、或婆媳、或姊妹几个,围着一张案板,支起一个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面团在妇人手下飞舞着,跳跃着,眨眼功夫一张又薄又圆的烙馍便好了。想来数年之后,城市化的脚步前进,城里人该想办法请谁去制作这烙馍了。洛馍卷鸡汤豆腐皮,想起来就能留口水,真的是回好吃,说起20年前的一个故事,有一次吃洛馍卷鸡汤豆腐皮,一天啥都没吃就一天三顿吃洛馍卷鸡汤豆腐皮加香菜,结果嘴上和牙花子上磨了两个泡泡,你说好吃不好吃,大家留言评论区见?
嘉兴的特产和景点是什么?
特产最出名的就是嘉兴粽子,其他的有南湖菱、文虎酱鸭、 三珍斋八宝饭、新塍月饼、蓝印花布、汾湖蟹、平湖蜂蜜 、平湖糟蛋、 平湖西瓜、杭白菊、 嘉善黄酒、 乌镇姑嫂饼、 乌镇丝绵、 槜李荷叶粉蒸肉 、八珍糕 杨庙雪菜、斜桥榨菜、凤桥水蜜桃、洪合蜜梨、黄沙坞密桔、海盐大头菜、南北湖虎鲻鱼、王店三元鸡、洪合濮院羊毛衫、海宁皮革、海宁经编、海宁家纺。出名的景点有革命圣地南湖、“天下第一潮”海宁钱江潮、“一片真山水”海盐南北湖、东南沿海“北戴河”
平湖九龙山海滨浴场、江南水乡古镇嘉善西塘和桐乡乌镇等
海宁特产能带走的点心?
在海宁有很多点心!海宁的方高,海宁的小笼包子,海宁的水饺,海宁的松花糕,海宁盐官朱万昌的糕点,在海宁市区可以买到很多的海宁特产水果,海宁的长安宴球,海宁的炒面,海宁的高阳桥粽子,海宁的生煎包子,海宁的鲜肉月饼,海宁的烧卖小笼包子都是可以通过打包方便和顺利的带走。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