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日历

海宁在线-海宁人网,海宁房产,海宁招聘,海宁便民!海宁人【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海宁人网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海宁人网视频号

QQ客服1

QQ客服2

    发新帖

    0

    收听

    0

    听众

    187

    主题
    发表于 2024-4-30 01:12:31 | 查看: 1166| 回复: 0


    我第一次与海宁东山相遇,是在48年前的1975年。正值春意盎然的三四月份,我读小学五年级,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爬东山。



    为了不给家里增添负担,我原本打算不参加春游活动,事先已向老师请了假。那时家所在的向阳公社彩虹大队新丰小队集体收益低得离谱,10个工分只能折算成3角3分钱。10工分是全劳力妇女同胞一天的劳动所得,男同胞全劳力可以多2个工分。3角3分钱绝大部分是分得的实物折价。

    天刚蒙蒙亮,想不到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文乐亲自登门喊我一起去。“利松呢?”我隐隐约约听见王老师的声音。“他还睡在床里呢。”父亲回答道。老师给了那么大的面子,我还能不参加春游吗?我睡眼惺忪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简单吃了点早饭,屁颠屁颠跟着王老师出门去了。

    临近中午时分,我才发现自己忘带吃的,幸好老师和同学们都热情地匀了点东西给我吃。

    东山高不足百米,我却感到十分稀奇。居高临下,第一次眺望海宁县城硖石镇及周边农村的全景:缩小版错落有致的街景,由近及远参差数以千计人家,马路上来回走动的小小人影,排列整齐绿油油迷你型的一块块田畈,还有一条影影绰绰的长山河伸向远方。似山水画一样的美景,煞是好看,让人如醉如痴。



    我第二次与东山相遇,是1978年9月初的一天。晴云轻漾,微风不燥,一早父亲送我去县城读高中。

    父亲曾救起两名溺水儿童,小时候, 我觉得他无所不能。送我读高中那年,他四十挂零,小小的个子,黝黑、额头过早布满沟壑,坚毅刚强的脸上充满着自信和悠然自得。他用扁担挑着米箱和其他一些行李,米箱是他亲手做的,内有20来斤大米;行李中有几件换洗衣服、蚊帐、日常洗漱用品、装着蔬菜的一个小玻璃瓶等。我肩上背着新书包,手上拿着旧草席。书包里除有一些学习用品外,中间夹层藏着5元钱,那是我上学的部分费用。

    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钱来之不易。之前父母亲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

    眼看开学的时间快要到了,父母亲为我的学费长吁短叹,愁肠百转。父亲向亲戚家借钱失望而归,后根据母亲要求,悄悄去县城农贸市场卖掉了自家还没长大的鸡。一只鸡不够,又卖了另一只,才换回了5元多钱。我真可怜!是两只鸡的“无辜牺牲”才换来有高中读啊!但我又是何等幸运,父母亲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在默默支持着我,让我实现了上高中愿望!

    从家里出发,走拦路石桥,经杨汇桥,过西环村,来到姑妈家吃中饭。姑妈家在石路公社长田大队十一小队。我们短暂休息后往县城走去,城郊的东山含黛,相距越来越近。父亲碰到了一位熟人,那人夸奖了我一番:“能考上海宁一中,结棍的!”我朝着他笑而不语。学习费用方面,他消息比较灵通,说:“有个熟人的小孩也在那里读书,不含学费,每天生活费三四角洋钿(人民币)。”这下我想坏事了,家里没有钱,这个书恐怕没法读,我怅然若失,正犹豫要不要回头。可是只有13岁的我不读书能干些什么呢?再说我们已经快到县城了,县城城东板块的标志——大寨桥就在眼前,我似乎已经闻到了炸油条的香味,这香味乡下是没有的。

    大寨桥坐落东山南麓,南北朝向,横跨横头河。过了桥便是横头街,横头街依山面河,前面是横头河,后面是东山,民间有“先有横头街,后有硖石镇”之说。横头街,我读书当年,沿街房屋门窗低矮、墙面斑驳,但毕竟是已经进入城市了,到处充满着令人向往的城市味道。

    第一学期我挑战极限,每天只花三分钱,是用来蒸粥和蒸饭的。第二学期开始向家里多要些钱,手头才有所松动。

    高中两年住校,除了寒暑假,一至二周回家一次。两年中,为了节省轮船票单趟1角9分,我走在路上与东山有过无数次相遇。

    今年春节,我在老家小住了几天。两次站到小弟家的楼顶上,目光所及之处一览无余。常台高速车辆南来北往、川流不息,东山、268米高的海宁环球贸易中心、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清晰可见,似乎近在眼前。我想一直往东再往东,便是太平洋,太平洋的对岸,有美国加州硅谷,女儿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着。

    我从屋顶下来走回楼内,家人们有的围着餐桌聊天,有的在厨房做菜。菜肴极其丰盛、香气扑鼻。喜鹊在枝桠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户外虽然天寒地冻,可室内温暖如春。餐厅墙壁空调插座上挂着新年挂历,印有吉祥富贵、大红福字、牡丹花开、金免迎春、大吉大利、新年快乐等字样和图案,充满着喜气。突然,手机微信视频铃声响起,远渡重洋的女儿向大家拜年来了,我的手机从这人手中传到那人手中,长时间停不下来,一家人 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断……

    在屋顶上看东山一点也不过瘾,只有再次登山,才能了却未了的心愿。今年5月1日,我利用到大弟家做客的机会,又一次来到东山,直奔智标塔。借助手机导航,从东山北路东入口一直往上走。只见山上古树参天、草木葳蕤、坡缓境幽。不一会儿,我进入智标塔院登塔,智标塔高七层,当代佛教大师、印顺法师 “净心第一,利他为上”的墨宝和当代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 “不隔云天”的题匾,我印象特别深刻。



    当我走在塔层环廊上面,现代化都市气息扑面而来,翠绿铺天盖地,高楼鳞次栉比,水面星罗棋布,鸟儿成群斜飞,美景全貌尽收眼底,让人惊叹不已,看着久久不愿离去。我望着周围的山峰,似乎觉得东山是夫,铁骨柔情;西山是妻,含情脉脉。周围的大小横山、殳山和赞山是他们的子女,一家子团团圆圆、恩恩爱爱万万年!看着看着,突然发现一列火车从西山旁边的沪杭铁路向杭州方向驶去,觉得特别亲切。是啊, 1980年9月19日,我离开家乡,从硖石站乘火车去杭州,也是走的这条铁路。至今快要43年了,弹指一挥间。



    本来我还想去横头街转转,可大弟来电话说:“吃中饭了。”下午没时间,父母亲在老家等着我们呢。

    当天晚上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登东山照片,还配了文字。文字是这样写的:

    智标俊塔耸云端

    六层环廊好望远

    长山河畔光影秀

    玲珑西山入画来

    大寨桥接横头街

    楼宇焕新石板宽

    犹忆高中脚常量

    一晃已过数十年

    作者简介:贾利松,海宁袁花人,现在杭州工作。

    《 悦读 · 潮文 》栏目征稿啦!

    凡是能够展现海宁历史进程、人文精神、名人事迹、自然风貌、文学艺术作品、古籍著述、文物档案、民俗风情、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历史典故以及好书荐读等相关内容,在回望和呈现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新时代潮城海宁的新故事、新变化、新成就。

    投稿方式: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海宁人网【官网】 ( 浙ICP备2021025514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940号

    GMT+8, 2025-8-14 12:24 , Processed in 0.08355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