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17 01:22:20
|
查看: 1366 |
回复: 0
浙江海宁蚕桑习俗与风情海宁市,古名隽里,后因醉李从木改名槜李。这里是春秋战国时长水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悠久,为江南蚕丝主要产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传说与民俗繁多。中国是最早种桑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羲“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还有东晋盐官人(即今浙江海宁)干宝(283-351)著《搜神记》350《女化蚕》记载:太古时,蚕为女子裹马皮所化,为我国最古老的关于蚕的神话。然而在民间,却不然。在杭嘉湖蚕乡的不少地区,人们对嫘祖的印象并不深,对历代帝王和官府祭祀先蚕的事也不甚了了。在海宁蚕乡所津津乐道的蚕神却是西施娘娘。据海宁市年生)、花果园朱仁荣(1928年生)和丁桥镇金水桥王子康(1931年生)等老蚕农回忆:“千百年来,种桑养蚕,是阿拉海宁农家的主要产业,老古话:‘稻熟吃一年,蚕熟用一年’”。他们又说:“在抗日战争(1937年)前,听老辈们说,阿拉这地方养蚕最早,是二千多年前,由西施娘娘传过来的。当年,越王勾践为了复国雪恥,用美人计,将美女西施献给吴王以惑乱朝政。西施去吴国前,范蠡大夫陪同西施到槜李‘学吴语、习礼仪’。
范蠡与西施把种桑、养蚕的农艺传授给这里的百姓。所以,现在海宁、海盐、桐乡等有不少地方,当年西施娘娘因传授种桑养蚕,到过的地方就取名胭脂汇、胭脂浜、胭脂港、胭脂陉、胭脂湾或西子桥、西施湾以及西施汰脚滩等,伊啦住在坞脚头的土城里(俗称‘范蠡坞’,在今海宁市伊桥铁北袜业园区)。每年清明日,西施娘娘由村姑们陪同,到东(审)山蓄荷池登云桥发蚕种。这一天,四乡百里、成百上千的男女蚕农,都会赶来领取蚕种。西施娘娘先让大家在蓄荷池里把污秽洗刷掉,叫‘汰蚕花手’,然后开始发蚕种,每人一份,再由村姑们给大家插蚕花、送蚕猫。”“蚕花,是一种用彩纸扎的花朵。蚕娘们插在头上、显得妩媚多姿;小伙子系在胸前,更显风流潇洒,拿回家后将蚕花拆开,糊在蚕具上,可望‘蚕花廿四智院’(西施殿),把西施奉为‘蚕花保护神’。每年清明日,四乡百里的蚕农到这里来烧香祈祷,祝愿田蚕茂盛。送蚕花的姑娘,早先都是从坞脚头来的,后来,东山周边的姑娘们也仿效着制蚕花、卖蚕花了。这天,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叫‘轧蚕花’。各地的行商摊贩,茶坊酒肆,糕点小吃,也都纷纷来此设点赶市,还有马戏团、杂耍、变戏法、西洋镜……应有尽有;山坡上有座万年戏台,届时,当地的绅董、富商,必邀请各路京坤、徽班的名角,有连台好戏助兴,称之谓‘蚕花戏’。
”明代女诗人徐莹在《浥翠诗钞》中有一首题名《东山香市》蚕桑生产的民俗风情很多,祖辈相传,沿袭成俗,己成为当地的极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爆竹声中除旧岁,新年伊始,第一件事,是“斋佛”,请“蚕花五圣”。蚕农第一个愿望,就是祈求今年“蚕花廿四分”。正月初九日,为蚕宝宝生日,据《海宁州志》记载:“此日天时晴朗,春蚕有望大熟。”正月十二,以火炬照田蚕,治虫灭害,以求今年田蚕茂盛。二月初八,皇冈轧太平,也叫轧蚕花,这一天,海宁东部的皇冈小镇上,商旅云集,人流犹如“钱江春潮”,从四乡百里向皇冈涌来,摩肩接踵,你挤我轧,据说,只要轧出一身汗,便可望获得“田蚕茂盛,百业兴旺”。嘻嘻哈哈,沉浸在一派欢乐的海洋中,几个楞头青挤在人群中,看到打扮入时、相貌俏丽的阿嫂和少女,就骨头轻了,手也不安稳了,这儿摸一下,那儿捏一把,可今夭她们并不迴避,也不骂人,因为,既然叫“轧蚕花”,轧来轧去,总归有点碰撞。还有人说,这叫“摸蚕花奶”,让人摸了,回去今年准能“蚕花廿四分”哩!蚕农们在集市上可以趁此添置蚕具(蚕架、匾、篰、篓、簾、簟和桑剪、桑叶刀以及桑苗等)为蚕事预作准备。这一习俗,另外,还有袁花二月初五、黄湾二月初八、斜桥在清明日,也有此俗,但规模沒有这里盛大。
四月,为蚕月,养蚕人家关闭门窗,親邻暂停往来;官府暂停诉讼,谓之“放十二月十二日,据《海宁州志》记载:是日,养蚕人家,各以盐卤、茄灰薰揉(腌)蚕种,藏于谷壳(砻糠)中,至廿四日则出之,用清水稍加漂洗,挂在背阴处晾干;来年谷雨时节,便可催青孵化。据说,这样孵出来的蚕宝宝,就无病少灾,结出茧子又大又结实。蚕事风俗繁多,简要的有以下几项:据《海宁州志》记载:二月春社,民间于春分前后,醵钱备牲礼,请桑梓先生(俗呼烧纸先生,多数为清贫书生),举行赕神仪式,大都在农户家中举行。其仪式皆由桑梓先生主持。先唱《赞神歌》,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仪式,由桑梓先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绸手绢、一張蚕种、一道蚕花祃幛和两朵蚕花,交给当值社主(东家)的女主人,同时诵唱“蚕花歌”。口中唱道:“称心如意,年年有余;蚕花马、蚕花纸,头蚕势、二年势,好得势;採得好茧子,踏得好细丝,卖得好银子,造起几埭新房子……”女主人恭敬地将蚕神祃、蚕种收藏起来,称“接蚕花”。在请神间歇,为了调节气氛,由桑梓先生即兴编唱桑梓(地方)遗闻轶事、寓教于乐的段子:如《剪辮子》、《硖石景緻》、《烟管头造反》、《捉强盗》、《打倒东洋赤佬》、《劝戒赌博》、《目今时势》等抨击时弊的短篇,既娱神、又娱人,皆大欢喜。
“接蚕花”祭祀仪式结束后,东家将蚕花祃幛等物,送到大门外场上,焚化送回天庭。有的乡村,到腊月二十三日送灶时,与灶神上天时一起焚化。有的地方还有迎紫姑的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而这种风俗,在养蚕业发达的江浙一带的杭嘉湖地区,又最为流行。正二月里,有人专门挑了一副蚕花担子,一头供着一尊小小的蚕神(或者手持一面幡旗,上绘蚕神像),来到蚕农家门前,先将一张纸印蚕神贴在门首,就一面敲击小锣,一面嘴里就唱起了《蚕花歌》:“马鸣王菩萨到府来,望倷(你们)府上看好蚕”、“正月过了二月来,三月清明在眼前;清明夜里吃杯齐心酒,各自用心看好蚕”,这首歌,有的地方叫《马明王菩萨》;有的地方叫《唱蚕花》;有的地方叫《蚕花经》,内容大同小异。一般开头部分先唱蚕神马头娘的一段神话,接着就唱蚕丝生产全过程,最后再加几句口彩,诸如“蚕花廿四分”的祝辞。清明前后,有的蚕农请羊皮戏班子演蚕花戏(也有的地方是在採茧子以后谢蚕神)。戏台搭在蚕房里,对面用两张八仙桌,供奉神祃,点起香烛,供着三牲祭品,开始演正戏,合家老幼和左邻右舍聚集观看。演完整本羊皮戏后必先加演一段《马鸣王菩萨》,然后,再加演诸如《聚宝盆》、《赞蚕花》等吉祥戏。
演出结束后,艺人揭下屏幕上的桃花纸,高呼“接蚕花啦!”东家马上手持红漆托艺人将“蚕花纸”轻轻放入盘中,一边高声祝祷“蚕花廿四分,金玉满堂”;东家接口回说“谢谢金口,托福、托福!”接着,将托盘端进房间内珍藏起来,来日将它糊在蚕具上,就会有“蚕花廿四分”。演戏点灯的灯芯,艺人分赠蚕农,称“蚕花灯芯”,谓置于蚕室,可保蚕事顺利。跳马头舞在海宁西部地区,还有一种“跳马头”的习俗,十几位姑娘,身穿一式彩服,各人手持一根花鞭,轻轻挥舞,跨着用丝绸结扎的“白马”,身后系着马尾,到蚕农家里,边跳边唱《跳马歌》(歌词大意与《唱蚕花》相似),预祝蚕茧丰收。旧时男女定亲时,女方照例要送一张蚕种或几条蚕作为定亲信物,叫“送蚕花”;男方母亲须穿着红绸丝棉袄裤、红绸裙出来迎接,称“接蚕花”。 每当姑娘出嫁时,妆奁中总少不了丝绵胎、丝绵被、丝绵袄、丝绵裤,陪嫁的每件物品上,都要系一绺染红的丝绵作装饰。过去,不管家境贫富,桑苗、蚕 种、蚕火(蚕室照明用的竹制油灯架子)、发篓(采桑用的小竹篓)、火叉、淘米箩、 万年青等这几件物品,作为陪嫁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新娘嫁到夫家后,种桑 养蚕,淘米烧饭,就象万年青一样,常青不衰。
最为奇特的是,在硖石、斜桥一 带,新娘嫁到夫家时,还要举行“撒蚕花”的仪式。在新娘过门时,喜嫔娘子要 站在大门口,向屋内抛撒二十四个银角子,此谓“撒蚕花廿四分”。用枣子、花 生果等撒于新房内,寓“早生贵子”。据说,新娘过门撒蚕花,将来蚕茧定有“廿 四分”的收成。喜嫔娘子还一边撒,一边唱着蚕花歌: 新人来到大门前,诸亲百眷分两边。 取出银箩和宝瓶,蚕花银子撒四面。 蚕花银子撒上南,添个官官中状元。 蚕花银子撒落北,田横地头路路熟。 蚕花银子撒过东,一年四季鸿运通。 蚕花银子撒过西,生意兴隆多吉利。 东南西北撒得匀,今年要交蚕花运, 蚕花茂盛廿四分,茧子堆来碰屋顶。 还有,蚕农人家建选新屋,上梁这天,也要撒蚕花。现在有的人家新买轿车, 第一次开回家,也要请顺风、撒蚕花,都是图个吉利。 蚕乡的新娘子,在新婚后第一个早晨起来,要在喜嫔娘子陪同下“扫蚕花地”,用一把缠绕染红丝绵的新扫帚,象征性地、轻轻扫一次地,自门口扫进里(不能 朝外扫),喜嫔娘子口中念道:“一扫金,二扫银,三扫蚕花廿四分”。扫毕, 将掃帚抛向空中,念道:“掃帚掼得高,蚕花旺旺交;掃帚掼得远,银子接廪笾”。 看花蚕 新娘子娶进门第一年,都要带上一小方蚕种,第二年蚕汛的好坏,就是决定 新媳妇在夫家的命运和地位,称为“看花蚕”。
这里还有这样一个典故。 从前有一户蚕农家,从客边娶来一位媳妇,既漂亮,又贤惠,因为那边娘家 不养蚕,自然她就不会养蚕。新娘子就跟着阿嫂学起养蚕来,这叫“看花蚕”。 阿嫂嫉妒心重,怕弟媳胜过自己,在孵种前,骗新娘子先要用滾水烫蚕种。新娘 子就手捏蚕种放到沸腾的滾水里,蚕籽就统统被烫死了。后来,阿嫂发觉新娘子 房里有蚕吃桑叶的声音,从门缝里一瞄:只见有一条蚕宝宝长得又壮又大?原来, 新娘子捏手的那只角没有浸到水,这是幸存下来的一条小蚕,经过细心调理喂养, 就长得特别大。这时,阿嫂又起坏心,趁新娘子不备,潜入蚕房里,从头上拔下 银钗,把它活活戳死。这条蚕宝宝可非同一般,是条“龙蚕”,乃蚕中之王。四 面八方的蚕宝宝闻讯后,便纷纷赶来吊孝!这时光,阿嫂蚕房里的蚕早已跑得一 个不剩,她跑到新娘子房门前,望里一瞄:簾上、梁上,房檐上,尽结满了雪白 的茧子,那条“龙蚕”,驾起了七彩祥云,飞上天空,回到南天门的灵霄宝殿去 了。(这可能如今的“云龙”村名来历,也是与这个传说有关吧!还是巧合?) 现在蚕宝宝的头顶上确实都有个黑点,据说,是当年阿嫂用银钗刺过留下的 痕迹。 这桩事体发生过后,凡有陌生地方讨来的新娘子养蚕,这里的阿嫂、大妈再 也不敢怠慢她了,于是,“看花蚕”就成了蚕乡的一道习俗。
除夕谢年,要在祭祀“地祗太太”时,从雄鸡翅膀上拔下几根“蚕花羽毛”, 留作明年收“乌娘(蚁蚕)”用。 清明插柳 清明日,家家门楣上插柳拳(把柳条折下,将柳梢勒成拳头状),谓之“插 杖头”。清明酬三道神:一是五方土地;二是猪牛羊栏头五圣;三是蚕花娘娘。 祭品除鱼肉三牲外,还有一盆清明糰子;有的人家在糰子上堆一用米粉做的茧子。 祭品中蚕花盘是必不可少的,即在红漆托盘中,放入今年的蚕种,外用红绸包裹, 上面放三根雄鸡毛(收蚁蚕用),另置廿四个硬币,以合“蚕花廿四分”。送神 时,托盘掇到大门外,祝祷天地;然后,掇盘持烛,引入蚕房,谓已请到蚕花娘 清明夜里请好蚕花娘娘,吃夜饭也有讲究,要处处体现蚕俗:清明日吃早夜饭,预示今后要进入忙月,将吃无顿头。凡雇蚕娘的要一同吃,意思是从今夜起 “是一家人了”。 饭桌上是:白焐鸡蛋马兰头,发芽蚕豆京粉丝,外加一碗螺蛳(也叫香蛳)。 取意是採得茧子像白焐鸡蛋,又白又大;蚕娘长期熬夜,累得眼睛发腻,吃了马 兰头可望眼目清凉;发芽蚕豆是养蚕有发头;据史料记载:蚕豆本名胡豆、倭豆、 佛豆,只有在蚕乡叫蚕豆。蚕豆之名的由来曾有多种说法:元代农学家王桢在《农 书》中说:“蚕时如熟,故名”;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认为: “豆荚如老蚕,故名”。京粉丝表示蚕宝宝吐丝时抽剥不断;螺蛳吃掉后壳撒在 屋面上,让瓦剌(蛆、小毛虫)钻进里面,不落到地面上。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