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17 00:26:47
|
查看: 1072 |
回复: 0
打年糕,存在于不少许村人的记忆里。与海宁中片手打年糕不同,许村是用石臼打年糕,排场大,需要的人手也多,那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常常是几家人一起“拼”着打。近日,在许村镇孙桥村家宴中心“迎新春打年糕 美好生活节节高”活动中,这个万分热闹的场景得到了重现。
“从前日子苦,一年到头就想着这口甜甜的年糕吃。”在现场蒸米粉的濮明虎大伯今年已经74岁了,十七八岁就开始跟着长辈打年糕,“打年糕的方法就刻在我脑子里,就算我三十多年没打过年糕了,我也永远不会忘记。”
据濮大伯回忆,从前,每到冬至前后,就有人带头打年糕,各家带上自己采购的糯米、粳米,一大帮人齐上阵,忙活两天才算完。
“冬至前后下过雨或下过雪的天气,常常是村民们打年糕的首选日子。一来田地里的农活都干完了,二来大家聚在一起烤火、打年糕,能好好暖和暖和。”濮大伯说。
打年糕前,要将各家带来的几百斤糯米和粳米浸润、淘米,再加工成米粉,这就需要一整天的功夫。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浸米,米的吃水程度直接影响到加工的难度和年糕的品质。水分过多,出粉效率很低,打出来的年糕不易久存;水分太少,加工出来的粉比较粗,不易蒸透且影响年糕的口感。
一般来说,浸米一小时左右最为合适,然后将米淘净,晾着,表面风干后就可以放入磨机里磨成白花花的米粉。
第二天,打年糕的活才算正式开始,家宴中心里里外外汇聚了三四十号人,木榔头放在水中润着,防止黏米;手巧的妇女们忙着润米粉,有经验的叔叔伯伯们忙着起灶生火,还有大人带着孩子来瞧热闹......
“打年糕的米粉是粳米粉与糯米粉按2:8的比例混合,在蒸米粉前要先润米粉,蒸时不会夹生,蒸出来的米粉口感也更好。”大家围在一起,往米粉里加入适量水,再用手搓开结成块的米团子,堆成一个个白色的小山。“捧起来一把,觉得蓬松就算润成了!”
润好的米粉要先在热气腾腾的蒸笼底铺上一层,随着蒸汽的逐步上升,不断均匀地向蒸笼里加入米粉,把蒸汽压在下面,让米粉从下而上蒸熟。“蒸汽扑到我脸上了,就说明米粉已蒸熟,我可以继续加米粉了。”濮大伯说。
蒸熟的米粉看上去湿润光亮,被称松花糕,这时候,两人抬着蒸笼将松花糕放入洗净的石臼,就开始打年糕了!
往往,第一批接受捶打的松花糕分量较少,捶打次数也偏少,因为石臼表面凹凸不平,很难洗净,需要利用糯米的粘性将灰尘粘走。
而第二批及之后放入石臼的松花糕才是“重头戏”。这就需要两人或三人轮流接着打,并不时停下来由另一个人不停地拉动年糕,还要在石臼底部、木榔头底部、年糕表面抹上开水,防止年糕与石臼、石榔头相粘,多人配合,方能将年糕打得“到门”(到位)。
大约二十分钟后,年糕打得看上去油润光亮后,几人合力将它抬上做糕台,做成条状的“长年糕”,再用细棉纱线切成小块年糕、再逐块“点红”。这时,常常会有嘴馋的孩子还等不到“点红”,就将热乎乎的年糕裹上黄豆粉或芝麻粉,塞进自己嘴里,品尝最软糯的美味。
“以前打年糕要打好几百斤,有的人家一户就要打一百多斤,能吃到清明前后。”濮大爷说,从前农忙时,在田里干活的人最需要像年糕这样能耐饿的食物。“现在日子好了,大家随时都能吃饱,买年糕也很方便,所以很少有人打年糕了。”
吃了年糕年年高,是老百姓们熟知的顺口溜,寄托着大家美好的愿望。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年糕的美味使他们流连忘返,而如今打年糕时所感受到的邻里温馨,更让他们回味无穷。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