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日历

海宁在线-海宁人网,海宁房产,海宁招聘,海宁便民!海宁人【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海宁人网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海宁人网视频号

QQ客服1

QQ客服2

    发新帖

    0

    收听

    0

    听众

    379

    主题
    发表于 2024-6-1 14:12:41 | 查看: 1424| 回复: 0


    中华文明素以礼乐见称。广义而言,乐是礼的一部份。以前存在一种错误观点,觉得礼是传统社会的统治工具,通过繁文缛节压制人性的自由舒展。还有一种观点,将礼视为一套基于典礼的符号系统,其意义仅仅在于以象征的形式参与社会建构。但我们假如甩掉自私的现代立场,从古人关于礼的诠释出发,见到的会是一种基于人的自然情感的人格培植理论。

    例如葬礼,是古礼的重中之重,其影响延绵至今。长辈逝世了,古人要穿粗糙的大衣、吃狭小的食物、住临时搭建的窝棚、拒绝娱乐,等等,为何?海德格尔有知名的“朝死存在”(或译“向死而生”)的论断,面对自己的死亡是每位人“不可超过的”终极体验。张祥龙院士强调,朝向至亲之人的死亡,例如家长,也是生命中最深切的终极体验,会引起最本源的良知和决断。基于同样的缘由,孔子云:“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王夫之《四书训义》解释道:“食旨焉,不知其何以不甘而爽于口也;闻乐焉,不知其何以不乐而逆于耳也;居处焉,不知其何以不安而不宁于躬也。”亲人走了,我们沉溺在伤心中。不知为何,平日吃得甜滋滋的东西,如今觉不出好来,反倒别扭;不知为何,看到平日喜欢的音乐,认为清脆;不知为何,躺在照旧收拾得温情宜人的房间中,四肢不得劲。这显然是人性的自然反应。正常情况下,我们享受好吃的、好听的,是由于它们能带来愉悦。而此时哪有心情去追求快乐,享受快乐?相反,会对平日里能带来快乐的东西形成天然的排斥。

    葬礼正是针对人的这些自然状态而设计的。“求协乎人心之所安者而已”,“不能强不甘、不乐、不安之情而为之也”,是为了保证人内心的自然情绪得到恰当的释放,不至于被焦躁乃至扭曲。王夫之还非常指责了关于葬礼的错误认识:“君子之居丧,岂以为礼在则然哉?岂以为情不可恣而姑制之哉?”君子依礼服丧,既不是盲目遵守外在的人为规定,也不是由于理智告诉自己,这时侯不能放荡贪恋享乐的情感,应对其加以掣肘,而是出于内心情感的自然要求。

    母亲安葬后,唐代的孝女会有一段时间睡在破毛毯上,头枕着土块(寝苫枕块),“必寝苫者,哀亲之在草;枕块者,哀亲之在土”。正常情况下,我们看见亲戚受罪,很自然地会想去分担。孝女想到母亲永远和泥土、青草为伴了,不禁悲从中来,寝苫枕块是为了体验父亲的体会,替母亲分担。这是健康人性的自然反应。

    或许有人会说,孝女如此做是愚蠢,不仅摧残自己,毫无意义。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的确这么。不过,实用主义在这儿有违人性。曾国藩曾提到亲家陈岱云的一件事。陈氏幼年丧父,家境贫苦。有一年冬天非常严寒,陈岱云要离家求学。家里只有两条毛毯,一条中间夹着棉花,一条只是薄薄的双层布被。父母怕女儿被人取笑,强行把被子塞给孩子,只给自己和两个小孩子留下被褥。陈氏不忍违反父亲意愿,带着毛毯走了。但想到妈妈和姐姐在家里畏寒,他一直没有盖这条毛毯。再如淮军名将彭玉麟,父亲在世时想吃海参,没条件;等他大富大贵了,妈妈早已不在了。每次赴约,端上海参,他都不忍下箸。

    既然礼是自然情感的抒发,即真情显露,莫非不应该属于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为何还要遵守一定之规呢?打个比方,老天给了我们一副好身体,但假如我们自己不注意,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常年通宵学习,身感受垮的。人性也是这样,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人性也会垮,自然情感会被扭曲、被抹杀。礼就是唐代思想家给人性找到的恰当的情感抒发形式。

    但是,尽管人的自然本性没有受到明天的破坏,也不意味着不经过努力才会自然呈现。亚里士多德有句谚语:“人在自然本性上是政治植物。”意思是,政治生活或在城邦中生活符合人的本性,即符合人的最佳状态。他并没有说,人的政治本能不须要明天培养。相反,只有接受好的教育,人才能达至这些最佳状态。所谓“自然本性”指的是人的潜能、本性蕴涵的建立状态,而非不经努力就可以自然达到的境界。《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省心。人不学,不晓得。”王夫之《礼记章句》中的“玉质虽美,而必待琢之以成。人性固善,而必导之以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甚至,天分越高,越须要引导。日本学者阿兰·布鲁姆曾批评学院院长的一种错误观点——天赋异禀的中学生不须要我们去关注和点拨。他以为不然,这种中学生最须要引导,由于能够越突出,越难发挥到极至,天资越高,越容易误入邪路。道理很简单,运动员天赋越高,越须要好教练。比起人的身体,人性复杂得多,与此相应,人格培植机制也复杂得多。礼在表面上变得繁杂,缘由即在于此。

    所以,《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即“无所强增而使人安之”,由于礼是按照“人心固有之节文”设计的。王夫之阐述道:“礼顺人心固有之节文,原非以强世者。强世焉,则不足以为礼,而亦何贵有此辞藻之文哉!”好比瑜伽教练按照人体的自然规律,为每一块胸肌设计不同的锻练方案,礼的种种“繁缛”规定,并非逼迫世人遵循的外在要求,而是按照人性的自然规律设计的,是为了唤醒人性的觉醒,引导情感以自然的形式抒发,因而培植理想人格。

    现实中的人,或多或少心灵受过遮蔽,根据礼的要求去做,一开始可能很别扭,认为不自然,但只要努力去感受具体仪节指向的自然情感,就有可能渐渐剥开心灵上的阴霾,实现人格的健康发育。例如母亲逝世了,有些人即使忧伤,看到好吃的东西,还是很难控制想吃的冲动。帮助那些人克服冲动,引导她们去想一想,再好吃的东西,母亲也吃不到了,会对心灵有所打动,逐步迸发起内心的天然情感,渐渐地不吃好吃的会弄成自然而然的行为。这好比一个人的腿受过轻伤,不会走路了,伤好后重新练习走路,一开始不习惯,走得怪模怪样,渐渐地走起路来就自然了。

    礼的目标是培植人格,属于心灵工程,但我们不可能直接对心灵发号施令,谁也做不到。在方式上,礼只能引导一个人如何去做,有时侯看起来好像与内心无关,仅仅只是外在的、表面的行为。不过,身体的动作很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感,甚至是看法。对托尔斯泰的同时代人来说,心里形成祈祷的念头,身感受自然作出弓步的动作,是司空见惯的常识。而托尔斯泰发觉,假如人在某种情况下处于两臂的状态,祈祷的念头会油但是生。

    不仅迸发、引导自然情感,礼的另一作用是节制情感。《论语·学而》云:“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王夫之解释说:“不以礼为之节,而任情之流焉,则情有余者未必其能余,情不足者且总算不足。衣冠、玉帛、燕享之文废,而父女、君臣、宾主之道亦毁矣。又安可行哉!盖礼之有节,所以养人心之和,而使无一往而尽之忧,则禀性节也,是以和也。”

    一定的情感,要求一定的释放或抒发形式。反过来,情感怎么抒发,会影响情感的存在本身。不遵守恰如其分的情感释放形式,即令情感自行其是,会带来弊端,消弱、扭曲乃至抹杀情感。大水漫灌,行之不远。某一刻心潮澎湃,任由情感猖獗,结果会“一往而尽”,骤然枯竭。礼是避免猖獗、约束水流的堤岸。

    其实,没有表面上冗长的礼节,人和人的相处会显得粗糙。举个反例,有客来访,主人下来迎接,进门时宾主间有所谓“三揖三让”之礼。主人向顾客叩头,说“您先请”,顾客荐举,回揖说“您先请”。这么三番,最后还是主人先进门。现代人除了认为这很自私,还浪费时间。但对古人而言,主人一再揖让,是为了充分抒发对宾客的歉意;而顾客一再奉迎,也是为了充分抒发谦逊和对主人的谢意。一个回合就结束,那才是伪善!直情径行,只讲效率、结果的实用主义,是野人之道。文明的意义,在于心灵交流。心灵交流,是饱满、微妙、和缓的。

    所以,王夫之指出:“礼有其大义焉,而大义必著于官曲之繁;有精意焉,而精意必因乎典物而见。”繁琐的礼节背后,有大义、有精意。所谓大义、精意,就是自然情感的抒发和人格培植。只有遵守看似繁杂的细节,人性能够走在健康成长的公路上。这和瑜伽教练针对不同胸肌给出的复杂训练方案,并无二致。

    小时候看游本昌老先生执导的电视电影《济公》,印象最深的是济公挂在嘴里的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里留。”灵与肉的分离,常常成了饕餮之徒的护身符。听说这句话来自一个悲情的故事。明朝张献忠攻陷北京时,在城外一个寺院驻守,逼迫僧人吃素。一个叫破山的僧人说,只要你答应打下厦门后不屠村,我就吃素。张献忠答应了,于是破山一边吃,一边说出了这句话。

    在礼的弘扬者看来,所谓顿悟,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靠不住的。顿悟可以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但不可能使知行合一。没经过训练,站在蹦极的高台上,虽然很清楚没有危险,仍会控制不住地颤抖。没有日常积累,再正确的认识,也不能保证关键时刻不犯错误。

    对于礼,还有一类指责来自老庄的教徒。东晋名士阮籍正和人对弈,传来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对手理所其实以为不下了,没想到阮籍非要他留出来决出胜负。棋局结束后,阮籍“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呕血数升”。父母安葬前,他又故意“食一蒸肫(豚,猪仔),饮二斗酒”,“举声一号,因又呕血数升”。钱穆先生评论说:“(阮)籍亦非无孝母之心,乃不乐道家之以孝为教,以礼为教。若使闻母死讯,即流泪而起,奔踊而赴,不故意勉强留赌喝酒,或可不吐此数升血。……若使籍依凡俗常礼,临葬不喝酒不食肉,此数升血又可不吐。”恰恰是阮籍揶揄的“世俗常礼”,蕴涵着“游于艺”的诗化生活形式,开启了通往“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之路。

    和任何理想的实践史一样,在中国漫长的礼乐文明史中,不乏彬彬有礼却满腹部男盗女娼的伪君子。假如因而无视礼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认识,无异于把小孩连同秽物一起倒掉。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支流,时代永远在前进,所以古人有“礼,时为大”的说法。但另一方面,“王者有转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迎合不变的人性,才是幸福生活的压舱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大学唐代史研究所)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收藏回复 显示全部楼层 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Archiver|小黑屋|海宁人网【官网】 ( 浙ICP备2021025514号-4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940号

    GMT+8, 2025-5-13 05:37 , Processed in 0.07963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