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4-20 01:17:30
|
查看: 1238 |
回复: 0
这几天,气温骤降,风裹挟落叶,海宁街头的行人们,把全身包得严严实实。
在市区工人路,77岁的赵仕官坐在人力三轮车上等生意。花白的头发、满面皱纹、佝偻的身躯、泛旧的皮衣,老赵双眼紧盯着路上的行人,寻找着坐车人。
“哎,三轮车、三轮车.....”上午8点多,一名中年女子向赵仕官招手,没错,来生意了。这名女客人要去西山路上的一个菜场,一个来回,老赵可以挣20多块钱。
“还是喜欢坐三轮车,不晕车,也感受下城市的慢生活。”中年女子说。
老旧的车身,褪色的坐垫,一阵清脆的铃声响起......眼前这些穿梭于市区大街小巷的人力三轮车,曾是海宁市区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海宁几代人的乡愁。
人力三轮车虽慢
有人曾靠它“踩”出一套房
市区工人路是三轮车车夫聚集的一个地点。所谓的“聚集”,其实只是三三两两,如今,海宁街头三轮车成排的现象已不多见。
“我蹬三轮车已经快30年啦!”赵仕官说。他是早年的高中生,黄湾人,曾在黄湾一个村小做了13年的老师,有文化,能讲普通话。“那个时候教师工资低,家里两个儿子,生活压力大,所以不做了。”
1990年,赵仕官举家来到市区,他和妻子在工人路上开过杂货店,后来又开过饭店。由于生意一般,1995年,他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开始拉客。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宁市区不大,大家的活动范围也小,人力三轮车几乎成为唯一的交通工具,随叫随停、随坐随走……当然,慢,也是人力三轮车的标签之一。在从前慢的日子,像老赵一样的三轮车车夫们,一脚一脚蹬出了一个个家的未来。
那个年代,三轮车是一些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90年代初,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一大批产业工人下岗了,在市场经济大潮还没来临的年代,这部分人既没有经商的本钱和意识,又因为都已近中老年,所以蹬三轮车是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而且收入也很可观。
老赵说,当时这个家依靠他踩三轮车,家庭收入逐渐稳定,还略有盈余。“这一行辉煌的时候,一天可以挣个两三百。”他记得,曾经有一个在商场里当保安的人,白天做保安,晚上骑人力三轮车,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在海宁市区买了房。
今年71岁的夏伟良也自称是这一行的老前辈。年轻时是啤酒厂工人,当时因为厂里效益不好,他就选择蹬三轮车贴补家用,这一蹬,就是34年。九十年代能坐得起出租车的人不多,大部分市民、游客更愿意坐人力三轮车。“车费三块,后来涨到五块,一公里两公里基本上五块,再远一点大家协商。那个时候做皮草生意的挺多,带点货再加一点。”
有时候老顾客东西多,这些车夫还能帮着拎上楼去。这时候的人力三轮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作,而更有人情味。此外,三轮车起步价低、出租车到不了小区楼下等之类的因素,也保住了他们的饭碗。
当然,有人坐三轮车,是因为自己有点晕车,坚持不坐小轿车,看上了三轮车的通风和舒适。“坐这个车好像很风光很浪漫的,特别是年轻女孩坐在上面,好似上海的大小姐,有的妇女坐上来也是这样的,翘着个二郎腿坐在上面很潇洒的。”老赵笑着说。
踩车人越来越少,越来越老
如今,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升级,可供选择的出行方式很多,除了自驾或者乘坐公交车、出租车外,短途出行的,可以选择步行、骑公共自行车,路程远点的,可以打车。正是市场“无形之手”主导了人力三轮车逐年萎缩的趋势。
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街上还有一些三轮车车夫仍在坚持,这群人中,大多数师傅都有10多年、30多年“驾龄”,有很多人是因为习惯而选择坚守,也有一些人,是因为确实没有其他出路。
“现在踩人力三轮车的,基本在50岁以上了。”老赵说,他们所知道的同行,孩子大多已经工作,生活压力变小,接单既是让自己忙点事情,也是尽可能多赚点养老钱。
虽然现在的生意大不如从前,不过,老赵还是很乐观。他说蹬人力三轮车相对自由,一般早上7点多从家里出发,边骑边看有没有客人,一直要到傍晚6点才回家,中午还可以赶回家去烧饭,一天生意好的时候能赚个百把块钱,少的时候也有几十元。
今年90岁的岑小佩是一位出行都靠三轮车的老人。这天,她从超市购买了不少东西,大包小包的。“要是没有了三轮车,像我这样的老人就不知道怎么出行了,三轮车是海宁的一个特色,希望能保留下来。”岑小佩老人这样说。其实,她一直喜欢坐三轮车,因为能随停随走。以前她也有固定的三轮车车夫,她总会提前一天和师傅约好,把她送到目的地,师傅就在附近等候,再将她送回来。每一趟路,她总会多付给师傅一些钱,“主要是方便,出门买东西,年纪大了,没有多大力气来拎东西,他们人也好,会陪我说说话,要价也不高。”
在等客的过程中,今年64岁的三轮车车夫王树渊会时不时伸出头左右看着,推测着哪位是潜在的乘客。在老王看来,蹬人力三轮车,本就是份苦差事,年轻人一般不愿做,从事这个行业的,大都是下岗工人与迫于生计之人,由于常年在户外,他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天一冷,风灌进喉咙的话,老毛病就容易犯。每次冷空气一来,老王都会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尽量让自己暖和些。“无论多苦多累,踩人力三轮车也是一门谋生的行当。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的是踏踏实实。”老王说,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也乐在其中。
“三轮车,三轮车.....”在华联门口,突然有一位老人向王树渊招手,他蹬着三轮车往顾客方向赶去,有了活的老王好似脚下生风,声音都愉悦起来。
本文由海宁人网微信公众号(ID:dachaohn)独家采访编辑报道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记者:贺洁靓 李梦霞
-END-
免费发布、查看便民信息
一起来评论区留言吧! |
海宁人网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等均受到法律约束与保护。
2、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3、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
5、系统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